视网膜中的神经递质Helga Kolb

海尔格科尔布

1.一般特征。

目前对视网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视网膜神经元之间的神经传递上。各种使用放射自显影、免疫细胞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正被用于标记神经元中的神经化学物质、它们的合成酶、钙结合蛋白以及这些神经化学物质的受体和转运体。首先在非人类视网膜中发现的各种神经递质候选蛋白和神经肽的抗体免疫染色细胞也存在于人类视网膜中。

2.视网膜垂直通路神经元的神经递质是谷氨酸。

谷氨酸是视网膜垂直通道神经元的神经递质。所有类型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都使用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将信号传递到神经链中的下一阶神经元(见谷氨酸和Massey, 1990,一章)。最初有一些证据表明与之密切相关的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存在于视杆细胞中,但后来的精密技术演示了视网膜神经元中的氨基酸信号,根本不能证实天门冬氨酸是视网膜神经递质(Marc et al., 1995)。谷氨酸和激动剂在切片制备或组织培养中对二级神经元的摄取、释放和作用也都证实谷氨酸是作用于视网膜第一个突触的神经递质(参见Lasater, 1992)。光感受器神经递质对二级神经元的作用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感觉通道进行的。一种类型的突触后受体类型是代代性谷氨酸通道(mGluR6),它涉及第二个信使级联和循环GMP来激活该通道(在on -中心双极细胞中),而另一种是通过至少两种类型的AMPA受体和Na离子(off -中心双极和水平细胞)的电离通道(Slaughter and Miller, 1981,1983a, b;Nawy和Jahr, 1990)。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多数脊椎动物的光感受器,其表面某处都含有D2多巴胺感受器(Witkovsky和Dearry, 1991)。

图1所示。谷氨酸免疫反应性在人视网膜中的分布

视网膜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提供特别壮观的图像谷氨酸能神经元。视网膜垂直通路上的兴奋性视网膜神经元都是谷氨酸能的(见谷氨酸一章)。因此,光感受器、双极细胞和所有神经节细胞在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研究视网膜中都显示出强烈的谷氨酸抗体(Crooks和Kolb, 1992)(图1)。

双极细胞在OPL的树突上有代谢型、mGluR6 (APB敏感)或离子型(AMPA)的受体通道,而它们在IPL的轴突末端有GABA (A、B和C型)、D1多巴胺和甘氨酸的通道和受体,当然,这是因为所有类型的无分泌细胞在IPL神经泌的这些位置都是突触前的。神经节细胞在受体传感器上的多样性与双极细胞一样,有乙酰胆碱受体的添加(Keyser等人,1993年),以及大脑中典型的NMDA谷氨酸受体首次出现在视网膜上(Massey和Miller, 1988年;Yazejian和Fain等人,1992)。

无长突细胞

最近,一种无分泌细胞也被证明含有谷氨酸转运蛋白,即囊泡型谷氨酸转运蛋白3,简称为VGLUT3 (Johnson等,2004;Haverkamp和Wassle, 2004)。vglut用于将囊性谷氨酸浓缩到突触囊泡中。通常在视网膜中,VGLUT1亚型在光感受器和双极细胞中表达,VGLUT2在神经节细胞中表达。可以对VGLUT3抗体进行免疫染色的无分泌细胞类型被发现是一种小场无分泌细胞,具有静脉曲张过程,其分支局限于IPL的OFF层(S1和S2)(图2A)。如图2B和C所示,它对传递素甘氨酸也有免疫反应,但对氨基丁酸、多巴胺(图3A、B和C)或乙酰胆碱无反应。图3A、B和C显示,多巴胺细胞及其树突运行在VGLUT3细胞的分支之上,并且确实能够与后者细胞类型的细胞体进行突触接触,就像我们所知道的多巴胺细胞过程一样(见下文和无分泌细胞章节)。图3D、E和F所示的MAP-1树突染色显示,VGLUT3无分泌细胞似乎处于与OFF中心神经节细胞相互作用的良好位置。


图2所示。VGLUT3免疫染色(A,红色)显示小场无分泌细胞。它也是甘氨酸的免疫染色剂(B,C)

图3。A,B,C, VGLUT3细胞在S1和S2处有树突分枝。多巴胺细胞的分支位于VGLUT3细胞的主神经丛上方。D,E和F, MAP-1神经节细胞(红色)分支与VGLUT3细胞的树突在同一层

IPL中VGLUT3树突的电镜显示,它们是OFF锥双极细胞轴突的突触后(图4B)和OFF神经节细胞树突的突触前(图4a)。

图4大鼠视网膜IPL中VGLUT3免疫染色过程的EM图

Marc和Jones(2004)的代谢图谱技术的最新证据表明,多巴胺能无分泌细胞类型也含有谷氨酸。然而,从VGLUT3免疫染色的上述证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多巴胺能1型细胞并不使用特定的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

3.伽马氨基丁酸。

经典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伽马氨基丁酸(GABA)存在于许多不同种类的无分泌细胞中,并存在于大多数脊椎动物视网膜的一种或多种水平细胞中(Marc et al., 1995)。关于猴和人视网膜的水平细胞中是否含有伽马氨基丁酸,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

图5。人视网膜GABA免疫反应性的表达模式

在这张摘自人外周视网膜的图(图5a)中,可以看到在内核层内丛状层(可以辨别出三个较重的条带)和内核层下一排无分泌细胞的约一半的无分泌细胞体中有GABA抗体的重染色。GABA免疫细胞化学也发现了一些移位的无分泌细胞和丛状细胞(Crooks和Kolb, 1992)。而周围视网膜的水平细胞则完全没有染色,尽管在视网膜的中心凹有明显的水平细胞(Cuenca,个人交流)。

对含有GABA的单个细胞类型的有价值的鉴别来自对高尔基染色细胞类型的放射自显影(Pourcho和Goebel, 1983),以及最近的双免疫染色技术(Marc, 1994)。含有氨基丁酸的无分泌细胞都是中场到大场类型。因此,我们现在知道A10、A13、A17、A19、A20、A22和丛状细胞积累GABA,并可能将其作为它们的主要神经递质(图5b)。大多数大场gaba能无分泌细胞也与另一种神经递质共定位。因此,GABA能的A17细胞共定位血清素,乙酰胆碱(星爆amacrine)共定位GABA (Vaney and Young, 1988)。神经肽(见后文)也通常与氨基丁酸共定位,即A22中的P物质几乎肯定是氨基丁酸的次级递质作为初级递质。GABA能无分泌细胞和IPCs通过两种常见的GABA受体(a和c型)作用于视网膜神经丛中的双极、无分泌和神经节细胞突起或细胞体。看来,杆状A17型,或与杆状双极轴突末端形成相互突触的类型,使用了GABAA受体(Chavez等人,2010)(见Nelson和Connaughton关于网络视觉双极细胞的章节)。哺乳动物的棒状双极末端在非互易的GABAc能突触的GABAc受体上特别敏感(Lukasiewicz和Wong, 1997;查韦斯等人,2010; Eggers and Lukasiewicz, 2011).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通常用于整个视网膜以揭示无分泌细胞的神经递质含量(Cuenca et al., 2003;昆卡和科尔布,1989)。整体染色技术的优点是,所有使用特定神经递质的神经元都被染色,因此可以了解它们的地形组织,形成整个视网膜的马赛克。不幸的是,在许多不同的无分泌类型被染色的情况下,如在GABA的情况下,各种形态类型很难进行分类。一些常见神经递质候选者的免疫细胞化学已在人类视网膜上进行(Davanger, 1992;Crooks和Kolb, 1992),但大多数都是在猫、兔子和老鼠的视网膜上做的,到目前为止,发现总体上是一样的。至少在哺乳动物中,用GABA染色的细胞类型在不同物种间具有显著的一致性。下一个挑战是确定与特定形态或生理亚型无分泌细胞相关的GABA受体的身份,即视网膜中双极细胞、无分泌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类型的突触前和突触后。Grunert和他的同事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Grunert et al., 1993;马克里等人,2000年; Sassoe-Pognetto and Fritschy, 2000: Sassoe-Pognetto et al., 1995).

图5 b。所有视网膜的大视场无分泌细胞都使用伽马能传导。在猫视网膜上的一些大视野细胞类型的例子被说明

4.甘氨酸。

另一种经典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占绝大多数的小场型蓝色细胞。脊椎动物视网膜中的所有无分泌细胞都可以由两种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和甘氨酸来解释(Marc et al., 1995)。此外,在包括猴和人在内的哺乳动物视网膜中,一种或多种类型的双极细胞也被认为含有甘氨酸。

在图6中可以看到甘氨酸的免疫染色在内丛状层和GABA染色一样强。显示的无分泌细胞数量大致相同。然而,在内核层中增加了一些小的双极细胞体,在神经节细胞层中偶尔也增加了一种神经节细胞类型的大细胞体(Crooks and Kolb, 1992)。

图6所示。甘氨酸免疫反应性在人视网膜中的表达模式

Pourcho和Goebel(1985)非常清楚地表明,氚化甘氨酸在高尔基染色的猫视网膜的AII、A4和A8细胞中积累。最近,在小鼠视网膜中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GFP(绿色荧光蛋白)染色证实了多达10种不同形态的小场无分泌细胞(Menger等人,1998年;Waessle等人,2009)。根据Pourcho和Goebel的研究,A8细胞是小场无分泌细胞中甘氨酸最强的,而杆状无分泌细胞AII也具有非常明显的甘氨酸。图7显示了小鼠视网膜中最常见的甘氨酸能无分泌细胞(Waessle et al., 2009)。这些细胞在猫和灵长类动物的视网膜中大概也是如此。

图7小鼠视网膜小场无分泌细胞中甘氨酸免疫反应性的表达。A和B)所有无分泌细胞;C) 2型细胞(A2细胞);D) 3型细胞(A4细胞);E) 4型细胞(A6细胞);F) 7型细胞(A9?细胞):G) A8细胞(Kolb et al. 1981)。(来自Waessle et al., 2009)

甘氨酸受体存在于所有这些甘氨酸能(所有小场)无分泌细胞突触后的神经元上。因此,受体在某些双极细胞轴突和许多无分泌细胞和神经节细胞树突上被发现。与GABA受体一样,将受体类型与突触后细胞的形态类型联系起来仍然是视网膜研究的热点(Grunert和Wassle, 1993;Waessle等人,2009)。

5.多巴胺存在于哺乳动物视网膜的无分泌细胞中。

在哺乳动物视网膜的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无分泌细胞中发现了神经调质多巴胺。对多巴胺合成的速率限制酶酪氨酸羟化酶(Toh)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染色最稳定的多巴胺能细胞被认为是高尔基描述的A18细胞(Kolb et al., 1981, Kolb et al., 1992;Tauchi et al ., 1990)。


图8所示。1型TOH+无分泌细胞的全景图

图9。1型TOH+无分泌细胞的垂直切片

它在整体外观上很有特色,内丛状层S1层细胞体大,树突丛密集(图8)。纵横交错的染色树突丛上的孔或“环”是丛细胞体或大丛树突的位置(见丛细胞章节),Toh染色丛突触的突起就在上面。一些TOH细胞的过程表现为轴突样。已知1型多巴胺细胞(A18)与AII棒无分泌细胞以及可能与A8和A17细胞相连(Pourcho, 1982;Kolb等,1991;Wässle等,1987;卡西尼等人,1995)。

1型多巴胺细胞向外丛状层(图9a,红色小箭头)提供上升过程,已知该过程与gaba能丛状细胞相连(参见前一章关于反馈循环)。它在S1的主丛向IPL的S3层发送一些突起(Tauchi et al., 1990;Kolb等人,1991)。谷氨酸(Marc,个人交流)和多巴胺共定位于A18细胞类型(1型CA细胞),血清素也被发现在猫视网膜的同一无分泌细胞中共存(Wässle和Chun, 1988)。1型多巴胺细胞显示谷氨酸、GABA和组胺H1受体(Kolb等,1991;张等,2008;Frazao et al., 2011)。锥体on双极子在其罕见的IPL 3层分支上是突触后的(图9a,大橙色箭头)(Tauchi et al., 1990;Contini et al., 2010)和突触后到gaba能无分泌细胞,可能还有黑视蛋白神经节M1细胞和组胺能离心纤维(见无分泌细胞和黑视蛋白神经节细胞章节)。

第二种类型的多巴胺无分泌细胞也在灵长类动物的视网膜中被描述过(Mariani和Hokoc, 1988;croks和Kolb, 1992),在兔视网膜(Tauchi等人,1990)和小鼠视网膜(Zhang等人,2004;Zhang et al., 2007)。2型CA细胞在IPL的第3层有树突分层。它不能单独对TOH进行免疫染色,但可以在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转基因小鼠视网膜中发现(Contini等人,2010)(图9b)。在GFP染色的小鼠2型CA细胞的垂直视图中,IPL的S3处有清晰的树突丛(图9b,绿色轮廓),与CA1型的树突丛明显不同(图9b,无分泌细胞下的蓝色轮廓)。

图9 b。在转基因小鼠视网膜中发现的2型CA细胞,其中CA1 (DA)细胞和CA2细胞都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来自Contini et al., 2010)。

在许多脊椎动物的视网膜内外神经元中都发现了D1和D2受体类型。人们认为D1和D2受体都存在于间隙连接连接的细胞之间,因为已知多巴胺在循环AMP调节间隙连接通道中的作用(Lasater and Dowling, 1985)。因此,D1受体已被证实与视网膜内的水平细胞、无分泌细胞和神经节细胞有关(Djamgoz和Wagner, 1992)。D2受体也存在于视网膜内部,但大多与外核层、外限制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中的光感受器有关(Djamgoz and Wagner, 1992)。

D1和D2受体在神经节细胞体上是强健的,尽管事实上不知道多巴胺无分泌细胞在神经节细胞上产生直接的突触。然而,一些神经节细胞类型通过缝隙连接连接到无分泌细胞,多巴胺效应可能是通过多巴胺从DA细胞扩散到电偶联的位置伙伴,通过D1和D2受体作用(Mills et al., 2007;Hu等人,2010)。

多巴胺对间隙连接最著名的影响是对所有间分泌细胞间隙连接和所有间分泌细胞对锥体双极间隙连接的影响(见关于所有间分泌细胞的一章)(Mills和Massey, 1995;Bloomfield和Volgyi, 2009)。多巴胺特别影响前同源间隙连接,而气体传递素一氧化氮则影响包括ON锥双极性间隙连接的异源间隙连接(Mills和Massey, 1995)。

6.乙酰胆碱。

周围神经系统的经典快速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在脊椎动物视网膜的一对镜像对称的无分泌细胞中被发现。在兔子中,这种细胞被命名为星爆细胞(Famiglieti, 1983;Masland和Tauchi, 1986)。其中一对镜像出现在无分泌细胞层,树突位于亚层一个(IPL的OFF亚节)。另一种细胞体移位到神经节细胞层,树突分层于亚层b(关于IPL的亚节)。

这些含有ACh的无分泌细胞在几乎所有脊椎动物的视网膜中都很常见,在人类视网膜中也有形态学描述(Hutchins和Hollyfield, 1987;Kolb等人,1992)(见前一章无分泌细胞)。ACh星爆无分泌细胞可共同定位GABA (Vaney and Young, 1988)。在哺乳动物视网膜中已经证实了毒碱和尼古丁受体,特别是与短暂相期神经节细胞(Y细胞)有关(Keyser等人,1989年;Hughes, 1991)和定向选择性神经节细胞(Grzywacz et al., 1998;Strang等人,2007)。显然,星爆无分泌细胞在视网膜发育早期对乙酰胆碱的释放具有兴奋性,这种释放对视网膜波的发育是必要的。在发育后期,星爆细胞使用抑制性GABA释放来影响DS神经节细胞的定向选择性(Zheng等人,2004;Masland, 2005)。

图10所示。含有被路西法黄染色的无分泌细胞的乙酰胆碱

7.5 -羟色胺。

在兔视网膜中有两种类型的积累血清素的无分泌细胞(Vaney, 1986)。其中一种几乎可以肯定是在兔体内的A17细胞或棒系统的互惠无分泌细胞(见前几章)(图11)。然而,在猫的视网膜上,一种完全不同的无分泌细胞类型带有抗血清素的抗体。猫体内的一种细胞类型类似于宽视野细胞A20,而另一种可能是A18或多巴胺细胞(Wässle and Chun, 1988)。即使血清素在兔视网膜的无分泌细胞中表现强烈,它也不被认为是神经递质。

图11所示。兔视网膜血清素分泌细胞积累。即猫和灵长类动物视网膜中的A17 GABAergic细胞

血清素与氨基丁酸在A17细胞中共存,后者被认为是可释放的传递器(Ehinger and Dowling, 1987;Vaney, 1990)。一些冷血脊椎动物有一个双层无分泌细胞和一个双极细胞类型,用于血清素免疫染色(Schütte和韦勒,1987;赫德和埃尔德雷德,1993年)。

8.腺苷可能是一种视网膜神经递质。

嘌呤核苷酸、腺苷可能是哺乳动物视网膜中的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腺苷的放射自显影和免疫细胞化学显示了无分泌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的细胞体(Blazynski和Perez, 1991)。这些细胞可能大部分是无分泌细胞,但在神经节细胞层的一些细胞可能是真正的神经节细胞。在人类视网膜中,附加的细胞也可能是双极或水平细胞标记。在兔和鸡视网膜中可测定K+和光诱发的腺苷释放。垂直通路神经递质谷氨酸可诱导腺苷从[3.H]-腺苷预载兔视网膜。此外,已经记录了腺苷对视网膜中产生的ERG和上视丛神经节细胞终末活性的一些影响,这些信息表明腺苷极有可能在脊椎动物视网膜中发挥神经递质的作用(见Blazynski和Perez的评论,1991)。在各种视网膜中,腺苷与氨基丁酸、乙酰胆碱和血清素共聚焦。在这一领域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9.P物质存在于无分泌型和神经节细胞型中。

P物质(SP)是一种神经肽,属于快激肽家族,包括神经激肽a,神经肽K和神经激肽B。物质P被认为是脊椎动物视网膜中的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参见Kolb等人,1995年的综述)。

SP-IR无分泌细胞似乎是人类视网膜中的单一类型(上图12)。它们是位于内丛状层(IPL)两侧正常或移位位置的大视野细胞,胞体大(直径16 um)。

图12所示。人视网膜中含有无分泌细胞的P物质

它们坚固的、带刺的、带有附属物的树突在IPL的第3层(S3)分层,在那里许多重叠的细树突相互混合,形成染色突起丛。无论是细胞体还是原生树突,都会发出“轴突样”过程,它通常分为两个长而细的过程,在S5和S3中向相反的方向运行数百微米,然后在S3的染色丛中作为不同的实体消失。长而细的树突也从树突丛进入S5,向下延伸至神经纤维层,在血管壁处形成大的静脉曲张。此外,位于S1的树突丛会发出细小的突起,其中一些会向上传到外丛层(OPL),在其中进行短距离的运动。SP-IR无毛分泌细胞与高尔基体研究中描述的多刺2型无毛分泌细胞有许多相似之处。SP无分泌细胞共同定位GABA作为神经递质(Pourcho和Goebel, 1988)。

图13所示。人视网膜中含有神经节细胞的P物质

除了SP- ir无分泌细胞外,一种神经节细胞类型被SP免疫染色(图13)。其20- 22微米的细胞体形成放射状、稀疏分枝、广泛分布的树突状树,在S3中运行。它的树突和细胞体被来自SP-IR无分泌细胞类型的更强烈的SP-IR突起和突起包围(图13,细箭头)。SP-IR神经节细胞类型与高尔基体研究中的G21最相似。兔视网膜中的一种神经节细胞类型已被证实含有p物质。这种神经节细胞几乎肯定也能与谷氨酸等更标准的神经递质共定位(Brecha et al., 1987)。

10.其他的神经肽。

用抗生长抑素抗体进行免疫染色,发现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中有少量神经元(Sagar, 1987)。它们只分布在下视网膜和视网膜的远周周围。然而,在猴子和人类的视网膜中,这些无棱柱的分布更加均匀。生长抑素- ir无分泌分泌具有长纤维,分布于整个视网膜,分布于中间的三个丛以及内丛层的内外层(图14,来自Marshak, 1989)。在人和猴子中,大部分生长抑制素- ir细胞的细胞体位于神经节细胞层(图14),它们发射纤维或轴突样过程,可以在整个视网膜上测量到长达20毫米(Sagar和Marshall, 1988)。因为这些轴突样过程停留在视网膜内,而不传递到视神经,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细胞被比作Cajal的联想神经元(1892)。


图14所示。猴子视网膜的生长抑素- ir无分泌细胞(Marshak, 1989)

图15所示。CRF-IR无分泌细胞的垂直切片可能与生长抑素标记的细胞类型相同(Marshak, 1989)。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包含在具有长轴突样突起的宽视野三层无轴突的种群中,其形态与含有生长抑素的种群非常相似(图15)(Marshak, 1989)。两种多肽的共定位还没有尝试过,但似乎它们可能是同一种细胞类型。

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染色可正常放置在INL或移位到神经节细胞层的无分泌细胞群(图16)。它们似乎有一个中等大小的枝晶场,枝晶在IPL的中间层呈扩散的分支。它们可能相当于Mariani的A12型(1990)。


图16所示。猴子视网膜的血管活性肠肽- ir无分泌细胞(Marshak, 1989)

图17。神经肽Y-IR无分泌细胞的垂直切面是宽视野的,在IPL的第1层是单层的(Marshak, 1989)

在灵长类动物和啮齿动物的视网膜上,对神经肽Y进行免疫染色的无分泌细胞是相当有规律的。这些无分泌细胞具有稀疏分枝的宽视场树突树的特征,树突分布在IPL的第1层(图17)(Marshak, 1989)。最近的研究表明NPY无分泌细胞可以选择性的被切除,这些细胞在某些大神经节细胞类型的低空间频率调节中起作用(Sinclair et al., 2004)。据说,ON和OFF中心神经节细胞类型都受到NPY无分泌细胞损失的影响,考虑到这些特殊无分泌细胞的OFF层分支,这是一个奇怪的发现。据推测,除了NPY型外,还有另一种无分泌细胞链参与神经节的空间调节。

图18所示。两种类型的无分泌细胞(1和2)和一种类型的双极细胞已知接触蓝色锥,用肽胆囊收缩素免疫染色(Marshak, 1989)

使用胆囊收缩素甘氨酸延伸型的抗体,Marshak和同事们能够证明猴子视网膜中存在两种不同形态的无分泌细胞和一种单一形态的双极细胞(Marshak, 1989;Kouyama和Marshak, 1992)。无尾蛇成对出现,它们要么在第2层和第4层中双层,要么在第2层或第4层中形成更大的单层成对,再次在第2层或第4层中分支(图18)。通过CCK免疫染色可以很好地描述蓝锥特异性双极细胞及其分布、与蓝锥特异性接触及其可能的ON中心生理学现在已经众所周知(Kouyama和Marshak, 1992;Kolb等人,1997)(参见s锥路径章节)。

11.nadph返照酶染色和视网膜中含有一氧化氮神经元的可能性。

一氧化氮在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神经细胞中形成。已知它通过激活鸟苷酰环化酶和提高环GMP水平在第二信使级联中发挥作用。由于许多神经递质和转导事件在视网膜中利用环GMP(光感受器中显著的光转导和代谢性谷氨酸感受器的激活),一氧化氮可能在视网膜神经传递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想法已经被提出。一氧化氮合酶是合成一氧化氮所需的酶,需要NADPH作为细胞中的辅助因子。因此,通过还原四唑盐来揭示细胞内NADPH的简单组织化学技术已被证明是含有NADPH复复酶的神经元的良好标记,因此也可能含有一氧化氮合酶。针对该合酶的抗体已被制成,但迄今为止,对视网膜中含有该酶的形态学细胞类型的染色和鉴定还不能令人满意。因此,nadph -复照酶组织化学技术仍然是更可靠的。


图19所示。猴子视网膜无分泌细胞的NADPH-diaphorase组织化学染色

图20。用nadph返照酶染色的视网膜上的一般染色的无分泌细胞

在猴子视网膜中,有三种类型的无分泌细胞和一种类型的神经节细胞被NADPH-diaphorase染色。最常见的类型是上图所示(图19和图20),其最大密度为280个细胞/毫米2距离中央凹1毫米处(Cuenca,个人交流)。它有一个很大的细胞体,位于无分泌细胞层或可以转移到神经节细胞层。树突像车轮辐条一样从细胞体向外辐射,包含许多细刺,位于IPL第3层的一个平面上。细小的轴突样突起产生于主要的树突状树,其直径约为300毫米,向各个方向延伸数毫米。该细胞可能相当于Mariani(1990)所描述的带刺的无轴突细胞和Dacey染色的轴突细胞(1989)。

12.神经递质免疫细胞化学显示无分泌细胞群和嵌合排列。

下表列出了哺乳动物视网膜中与特定神经递质物质相关的无分泌细胞类型。该列表主要是根据猫和兔的视网膜数据编制的。然而,一些清晰可识别的猴子和人类视网膜的无分泌细胞类型已被包括在内。由于难以就不同作者的分类方案之间的对应关系达成一致,以及难以进行跨物种比较,该清单还没有完全根据神经递质特征对每种细胞类型进行精确分类。Vaney(1990)的评论文章是关于猫和兔子视网膜在这方面的区别的最全面的处理。

当在整个视网膜上对无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时,可以发现群体中对所用抗体有免疫反应的每一个细胞。因此,根据神经递质含量,我们越来越多地获得所有不同类型的无分泌细胞的种群图和分布图。大多数无重叠类型排列在规则的马赛克和单个细胞有一定的重叠特征,可以从最近邻统计计算。猫和猴的无冠嵌合体在细胞密度上达到峰值,其最小的树突状树最接近地排列在中心凹或中央区域。然后从中心到外围,神经元均匀分布在密度减小、树突场大小增大的同心环中。兔的无侧纹马赛克沿水平排列的视条纹达到顶峰,然后直线下降到上视网膜和下视网膜(Vaney, 1990)。一些分布较稀疏的神经递质类型有独特的分布。例如,兔视网膜上生长抑素免疫反应性联想神经元几乎全部位于下视网膜。

猫和兔视网膜上最常见的无分泌细胞类型是甘草能无分泌细胞(猫视网膜上估计有512,000个),其次是聚集血清素的无分泌细胞(兔视网膜上大约有170,000到230,000个细胞),胆碱能细胞(兔视网膜上大约有130,000个细胞)和含有p物质的细胞类型(猫视网膜上大约有39,000个细胞)。多巴胺能无分泌细胞是密度最低的细胞群(猫的3- 5000;6 - 8000只兔子)。生长抑素只存在于兔视网膜的1000个细胞中。

图21。视网膜神经递质的组织简图

13.参考文献

Blazynski C, Perez, MTR。视网膜内腺苷的神经调节功能。1991年提案;11: 293 - 332。

Brecha NC, Johnson D, Bolz J, Sharma S, Parnavelas JG, Lieberman AR.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P物质免疫反应及其中枢轴突终末。大自然。1987;327:155 - 158。[PubMed

卡哈尔RS,视网膜的结构。(Thorpe SA, Glickstein M, Trans)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托马斯;1892年,1972年。

卡西尼G,里克曼DW,布雷查NC。兔视网膜所有无分泌细胞群:用小白蛋白免疫反应性鉴定。J Comp Neurol.1995; 356:132142。

Chavez AE, Grimes WN, Diamond JS(2010)大鼠视网膜棒双极细胞的横向gaba能反馈机制。J >。30., 2330 - 9。[PubMed

丁酸氨基丁酸、甘氨酸、谷氨酸和酪氨酸羟化酶在人视网膜中的定位。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2;31:287 - 302。[PubMed

猕猴视网膜的轴突无分泌细胞。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89;284:275-293。[PubMed

人视网膜中谷氨酸、氨基丁酸和甘氨酸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J Comp Neurol.1991; 311:483 - 494。[PubMed

Eggers, ED和Lukasiewicz, PD(2011)视网膜中多种抑制途径形成双极细胞反应。神经科学杂志28,95-102。[PubMed

einger B, Dowling JE。视网膜神经回路和传输。《化学神经解剖学手册》,第5卷,中枢神经系统集成系统,第1部分(A Bjorklund, T Hokfelt和LW Swanson,编);1987年,页389 - 446。

费明力提EV。兔视网膜上镜像对称的ON和OFF自分泌细胞和胆碱能神经元。大脑研究》1983;261:138 - 144。[PubMed

Grünert U, Wässle H.哺乳动物视网膜甘氨酸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定位。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3;335:523-537。[PubMed

哺乳动物视网膜上对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有免疫反应的无分泌细胞类型的表征。中华神经科学杂志2004;468:251-263。[PubMed

休斯TE,格鲁纳特U,卡特HJ。猫视网膜中的GABAA受体:对整体、切片和游离细胞的免疫组化研究。Vis > 1991; 6:229 - 238。[PubMed

赫德LB,埃尔德雷德WD。隐杆线虫视网膜中具有血清素样免疫反应性的双极细胞和无分泌细胞的突触微电路。Vis > 1993; 10:455 - 472。[PubMed

哈金斯JB,好莱坞JG。人类视网膜中的胆碱能神经元。Exp Eye res 1987; 44:363-376。[PubMed

Johnson J, Sherry DM, Liu X, Fremeau RT, Seal RP, Edwards RH,哥本哈根博士。鼠类视网膜中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3的表达鉴定谷氨酸酰胺细胞。中华神经科学杂志2004;477:386-398。[PubMed

Keyser KT, Hughes TE, Whiting PJ, Lindstrom JM, Karten HJ。鸡视网膜胆碱感测神经元: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Vis > 1988; 1:349 - 366。[PubMed

Keyser KT, Britto LRG, Schoepfer R, Whiting P, Cooper J, Conroy W, Brozozowska-Prechtl A, Karten HJ, Linstrom J在鸡视网膜中表达α -bungarotox敏感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三个亚型。J > 1993; 13:442 - 454。[PubMed

猫视网膜的无分泌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高尔基体研究。视觉研究》1981;21:1081 - 1114。[PubMed

GABA和甘氨酸的包埋后免疫细胞化学揭示了猫视网膜多巴胺能无分泌细胞的突触关系。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1;[PubMed

高尔基体对人类视网膜神经元的研究。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2;318:147-187。[PubMed

黄晓明,王晓明,王晓明,等。P物质:脊椎动物视网膜无分泌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一种神经递质。Histol Histopathol。1995;10:947 - 968。[PubMed

柯柏H, Goede P, Roberts S, McDermott R, Gouras P.人眼视网膜S锥蒂的独特性及其对颜色处理的影响。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7;386:443-460。[PubMed

Kouyama N, Marshak DW。猕猴视网膜中针对蓝色视锥细胞的双极细胞。J > 1992; 12:1233 - 1252。[PubMed

Lasater EM, Dowling JE。多巴胺降低了培养的视网膜水平细胞间电连接的电导。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院1985;82:3025-3029。[PubMed

Lasater EM, Lam DMK。视网膜远端神经元的膜特性。1992; 11:215-246。

Lukasiewicz PD, Wong ROL。貂儿视网膜双极细胞上的GABAC受体:哺乳动物中亚型的多样性?Vis > 1997; 14:989 - 994。PubMed

Marc RE, Murry RF, Basinger SF。视网膜神经元氨基酸特征的模式识别。神经科学杂志,1995;15(7 Pt 2): 5106-29。[PubMed

马克·雷,琼斯BW。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分子表型研究。J > 2002; 22(2): 413 - 27所示。[PubMed

美联社马里亚尼,Hokoc JM。恒河猴体内两种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性无分泌细胞。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88;276:81-91 .[PubMed

恒河猴视网膜的无分泌细胞。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0;301:382-400。[PubMed

Marshak DW。猕猴视网膜的肽能神经元。> >(增刊。, 10) 1989;s117 - 130。

Masland RH, Tauchi M.胆碱能无分泌细胞。罐头。1986; 9:218 - 223。

梅西SC,米勒RF。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谷氨酸受体:谷氨酸作为双极细胞传递器的证据。杂志(Lond) .1988; 405:635 - 655。[PubMed

脊椎动物视网膜中使用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的细胞类型。1990; 9:99 - 425。

门格尔N, Pow DV。大鼠视网膜的甘氨酸能无分泌细胞。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8;401:34-46。[PubMed

Nawy S, Jahr CE。谷氨酸对视网膜双极细胞cGMP激活电导的抑制。大自然。1990;346:269 - 271。[PubMed

Pourcho RG。猫视网膜中的多巴胺能无分泌细胞。大脑研究》1982;252:101 - 109。[PubMed

Pourcho RG, Goebel DJ猫视网膜中积聚GABA激动剂(3H)肌摩尔的神经元亚群:高尔基体和放射自显像的联合研究。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83;219:25-35。[PubMed

Pourcho RG, Goebel DJ猫视网膜中3(H)甘氨酸积累无分泌细胞的高尔基体和放射自显影联合研究。J Comp Neurol.1985; 233:473 - 480。[PubMed

Pourcho RG, Goebel DJP和GABA物质在猫视网膜无分泌细胞中的共定位。大脑研究》1988;447:164 - 168。[PubMed

Sagar SM。拉比视网膜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物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J Comp Neurol.1987; 266:291 - 299。[PubMed

Sagar SM, Marshall PE。人视网膜联想神经节细胞中的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物质。> 1988; 27:507 - 516。

Schütte王晓东,王晓东。视网膜中色氨酸能双极细胞的形态学分析及其在视网膜图像处理中的意义。J Comp Neurol.1987; 260:619 - 626。[PubMed

选择性消融一类无分泌细胞改变了视网膜的空间处理。J > 2004; 24:1459 - 1467。PubMed

斯勒特MM,米勒RF。2-氨基-4-磷丁酸:视网膜研究的一种新的药学工具。科学。1981;211:182 - 184。[PubMed

斯勒特MM,米勒RF。一种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阻断信号保存二级视网膜神经元的锥输入。Science.1983a; 219:1230 - 1232。[PubMed

斯勒特MM,米勒RF。泥虱视网膜中的双极细胞使用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大自然。1983 b; 303:537 - 538。[PubMed

Vaney DI。活体视网膜中血清素积累神经元的形态学鉴定。科学。1986;233:444 - 446。[PubMed

Vaney DI。哺乳动物视网膜上的无分泌细胞镶嵌1990; 9:49-100。

Wässle H, Voight T, Patel B.猫视网膜中吲哚胺积累神经元的形态学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J Neurosci.1987; 7:1574 - 1585。[PubMed

Wässle H, Chun MH.在猫视网膜中多巴胺能和吲哚胺积累的无分泌细胞表达gaba样免疫反应性。J Neurosci.1988; 8:3383 - 3394。[PubMed

王晓峰,李文华,李文华,李文华,李文华(2009)。哺乳动物视网膜中的甘氨酸能传递。分子神经科学前沿,www.frontiersin.org

张晓东,张晓东。多巴胺在脊椎动物视网膜中的功能作用。1991; 11:247-292。

金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上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J Neurophysiol。1992;67:94 - 106。[PubMed

海尔格科尔布

最后更新:2011年8月19日。